|
有道是:市場最無情,如果無法跟上技術的進步、適應市場的發展,再大的品牌也終將淡出人們的視線,曾經煊赫一時的AT&T、諾基亞、柯達莫不如此;市場也最多情,對于探索不輟、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和個人,市場所給予的豐厚回報往往超出想象。
伴隨著“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這首上世紀80年代末膾炙人口的歌曲,“正大”已經在中國完成了從一個陌生國外品牌到產品常見于百姓餐桌的轉變。青島正大,是泰國正大集團于1989年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投資興建的現代化大型食品加工企業,也是山東省第一家注冊的外商獨資企業,25年來,從最初的連年虧損,到近年來盈利連攀新高,青島正大成為了正大品牌在中國發展的擷英。作為青島正大的領軍人,從十年前部隊退役的絕對外行,到如今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副董事長,李瑞寒走過了一條非比尋常的“正大”之路。
從退役軍人到外企副董——
李瑞寒的十年“正大”路
十年艱辛
初到青島正大的時候,李瑞寒沒有什么豪言壯語,“當時只想在正大有份不錯的工作,為兒子以及家人打拼出一個說得過去的生活條件。”今年6月,軍營出身的李瑞寒,談起當初的感受,依然保留著軍人特有的心直口快。
2004年5月,李瑞寒作為部隊退役軍官來到青島正大。最初,他是從負責保安工作起步。當時的青島正大處在低谷階段,人心渙散、紀律松弛,安全保衛工作形同虛設,因為保安隊是外聘的,風紀很差,監守自盜、內外勾結偷盜公司財物的事情經常發生。對此,一些管理人員的態度是睜一眼閉一眼,偏偏軍人的經歷和耿直的天性塑造了李瑞寒眼里不容沙子的脾氣,他向公司建議組建屬于公司自己的保安隊,并購置服裝和必要裝備。在李瑞寒一遍一遍地請求和堅持下,當時的外國老總被李瑞寒的理由和態度所打動,終于在提案上簽了字。
保安隊成立后日夜巡邏,嚴加防范,公司的安保狀況很快得到了扭轉,歪風邪氣得到了糾正,治廠護廠效果顯著。雖然因李瑞寒斷了有些人竊公為私的財路,有砸他家玻璃的,有寫恐嚇信的,有派人談判的,也有當面胡攪蠻纏的,但李瑞寒毫不畏懼,他請公安機關及當地相關人士配合,共同治理,公司內外環境得到了安定和諧,保證了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
初戰告捷,公司上下對李瑞寒刮目相看。特別是當時剛剛上任的公司總裁于建平非常欣賞他勇于承擔、敢想敢干的精神,讓他負責行政部的工作。剛剛脫下一身戎裝的李瑞寒對于正大這家知名外企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個不折不扣的外行,但他這個外行相信一個“死理”:無論在什么崗位上,要么不干,要干就必須盡心竭力干好。于是,就憑著這么一股不斷挑戰自我的“拼勁”以及良好的學習能力、勤勉的敬業意識、出眾的綜合素養,李瑞寒開始了他的新“征途”:
干行政工作的時候,他把行政部工作分解量化,有目標、有規范,一切都納入考核當中,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條不紊。他處處身體力行,不辭辛苦,為了了解和掌握班車行駛距離和停靠點是否合理,他下班后跟著每條線路的班車走,經常半夜才到家……
干銷售工作的時候,他一邊從書上、網上惡補營銷業務知識,一邊和整個團隊研究分析市場,制定銷售策略。他們趕農村大集、走鄉串巷、進商場去超市、設網點建專賣店,在山東這個“雞窩子”里硬是撲騰出自己的一塊新天地……
榮升總裁后,他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更加突出。他布置的每一項工作都跟蹤問效,而且一追到底。要求倉儲部早晨7點30分開票出庫,7點整他就到倉庫去檢查;要求餐廳提高飯菜質量,一清早、甚至半夜他就到餐廳去突擊檢查;要求提高出品率,他站在流水線旁,和有關人員一起,從雞骨頭上留的肉和雞骨架上留的肉來確定出品率。平時不管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他都會第一時間到現場,掌握第一手信息,做任何決策之前都先做到心中有數……
就這樣,從安保工作起步,李瑞寒先后任職了行政經理、銷售總經理、副總裁等職位,他憑著自身的堅韌、悟性與辛勤,將一個個新的崗位“挑于馬下”,不斷地在新的領域完成了從外行到行家的轉身。直到2009年4月,李瑞寒被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先生親自任命資深副總裁,主持公司工作。2010年2月又被任命為總裁,成為擁有五千多名員工,年產值近20個億的現代化大型肉類食品加工企業的管理者。2012年2月,任命為資深總裁;2013年8月,他又被任命為正大集團農牧食品企業中國區副董事長。
十年磨一劍,而李瑞寒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實現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完成了從一名轉業軍人到外企公司副董的嬗變。在此期間,青島正大2007年扭轉了此前連年虧損的局面,并從此連續多年實現盈利穩定增長,無論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還是去年的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乃至近來的禽流感、“速成雞”事件,都沒有阻礙青島正大穩健前進的發展步伐。
然而,如今當李瑞寒在回顧十年來的最大的感觸時,并沒有想象中的意氣風發,一貫爽快的他只緩緩地吐出幾個字:累,感覺越來越累。隨著職位的升遷,帶給他的壓力自然也越來越大,要操心的事情也越來越多,特別是當前我國禽肉市場進入全面整合的攻堅階段,在挑戰與機遇鮮明并存的市場環境下,“舞臺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的李瑞寒自然更加沒有了松口氣的閑暇。
那個當初要“為兒子及家人打拼”的他,在如今的崗位上顯然“要為更多的人去打拼”。
十年富民
來自青島即墨市北安街道秦家莊的秦偉波,作為青島正大的簽約養殖戶,算得上是李瑞寒要為之打拼的人之一了。
2002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秦偉波正式與青島正大簽約,當時只養了4000多只雞的他最擔心的是雞養得太多,人手不夠怎么辦?萬一遇到疫情遭受損失怎么辦?而他現在最關心的是如何找地方擴大養殖規模。
秦偉波的養殖規模近十年來可以說幾年上一個臺階:2005年他建了自己的第二個養殖大棚,養殖面積翻了幾倍,以后每隔三四年他就新建一個現代化養殖大棚,如今他的養殖規模已經達到了3萬多只雞。與此同時,養殖數的增加沒有帶來勞動量的增加,2007年開始,青島正大的簽約戶養殖大棚實現自動化,喂食、去糞等工作全部自動化操作,冬季大棚集中供暖取代了傳統的爐子供暖,夏季利用水循環降溫干凈衛生,全年棚內溫差不超過兩度……從人養雞轉化為人養設備,設備養雞,不僅改善了雞的養殖環境,而且極大地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養殖效率。“養雞多了,反而更加輕松了”。
最令秦偉波如釋重負的是,十年來,不管家禽市場如何風云變幻,青島正大不僅始終嚴格按照合同收購成品雞,而且對簽約農戶實行經濟補助,賒銷飼料和雞苗,幫助擴大養殖規模。此外,青島正大的養殖技術員每周兩次巡視簽約農戶的養殖大棚,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咨詢和保障,提高了農戶的養殖成活率。良好的合作增強了秦偉波的信心,擴大了他的養殖規模,更大幅提高了他的收入,如今四個萬羽大棚,每年可以給他帶來數十萬元的進項。以往不起眼的“雞司令”,如今成了讓村里人羨慕不已的富裕戶,而他在青島正大的養殖戶中也只能算是中游水平。近十年里,肉雞價格高漲的時候,也有其它公司以更高的合同價格邀他加盟,他不為所動,用他的話說“患難見真知”,經歷過考驗的合作才最靠譜。
以秦偉波為代表的青島正大養殖戶們的好日子,離不開李瑞寒以及他的領導團隊的高瞻遠矚。李瑞寒是名善于在危機中看到商機,進而把握機遇的決策者。最近幾年,他所率領的青島正大團隊已經接受了全球“經濟危機”、“速成雞”等負面事件的考驗,并能夠在每次危機過后將正大的銷量提升一個檔次。在李瑞寒看來,市場環境的波動,并非全是壞事。“比如禽流感對養殖業影響巨大,不過也是產業整合的機會。”肉禽養殖加工行業門檻低,良莠不齊的大小企業多如牛毛,市場環境的惡化能夠起到汰弱留強、浴火重生的效果。雖然行業一段時間內會受到打擊和影響,但家禽的消費市場遲早還要恢復,而在規模化養殖中,只有資金實力強,把握市場規律,站在行業發展的高點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的風浪中挺得住。
正是基于這樣的戰略眼光和實際經驗,青島正大非常看重日積月累打造的與養殖戶良好的合作信任關系,把與農戶休戚與共,互惠、互利、互信當作是應對危機的基礎。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企業能夠有效控制養殖的規模、質量,促進綜合的銷售、生產,而養殖戶也可以依托企業這棵大樹,享受專業技術指導、減少市場風險的庇護,成為企業大樹之下起到涵養土壤作用的低矮草木。所以,無論市場風浪有多大,正大養殖戶們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所要做的就是照合同安心把雞養好,其余的事情,有正大呢。正如李瑞寒所言,“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也要保證他們掙到錢,這不僅是企業正常有序經營的需要,更是企業的一種責任。”由此,青島正大與養殖戶之間形成良好的市場生態系統,無論市道好與不好,互為依托,平衡損益,形成了更為堅強可靠的抵御市場風險的良好屏障,不會輕易被暫時的市場行情所左右。
事實已經無數次證明,不盯著市場的企業難以立足,只盯著市場的企業立足難久。要成就百年企業的偉大夢想,離不開一份厚重的責任意識和一種與民休戚與共的博大胸懷。可以說,十年里,李瑞寒以及他所管理的青島正大秉承著這種責任意識與博大胸懷,在帶給諸多養殖戶實實在在財富的同時,更傳遞出一份對于行業難能可貴的信心和安心。
十年精細
然而,無論是造富養殖戶,還是不斷提高員工福利待遇,實現企業發展壯大,一個離不開的前提就是企業必須要有持續的盈利做保障。眾所周知,強手如林的養殖加工、食品飼料行業是微利型行業,在競爭激烈、波動巨大的市場環境中,要實現持續盈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青島正大的業績連年報喜,李瑞寒自有他獨到的賺錢“秘笈”。
在工作生活中,李瑞寒本身就是一個精細的人,除了日常的企業決策管理,從青島正大花園般的廠區規劃、員工餐廳的菜色搭配,到新近辦公樓改造設計等都融入了他的合理建議,體現了他的細心周到。而出于對企業特點的清醒認識,他也有不同尋常的盈利之道。
李瑞寒介紹,青島正大2011年銷售18億元,利潤才5800萬元,而飼料、種雞、雞苗、商品肉雞、屠宰、深加工、銷售整個全產業鏈運營卻需要5000多名員工,管理這樣的企業,除了大力開源,強化管理是不二選擇。雖然青島正大近些年取得長足發展,但其微利型企業的性質沒有改變。根據自身勞動力密集、生產鏈長、微利的產業特點,李瑞寒極具針對性地突出精細化管理的作用,從每一個員工、每一個班組、每一個環節做起,開源節流,向管理要效益。
最初,有人對此不以為然,“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該向市場要效益才對”。甚至如今,也有觀點認為,精細化管理雖好,但如海綿里的水總有擠干的時候一樣,終歸會有盡頭。對此,李瑞寒的態度旗幟鮮明:精細化管理沒有盡頭!他認為精細化的規劃最容易被管理者忽視,但卻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關鍵點。畢竟,外部市場雖大,但總有不可控、難預知的風險,企業內部管理卻是可控可調的,況且只有內功練好了,外在抗風險能力才會強。在李瑞寒看來,精細化管理的空間并非只有籠統的人財物等幾個方面,而是涉及到企業運作千頭萬緒的每個環節,涉及無數個點,只要用心去研究發現,其中的任何一個點都會有精細化的余地,而這每一個余地都可能帶給企業實實在在的效益。近年來,青島正大的精細化實踐,在不斷印證著李瑞寒的觀點。
對于青島正大,精細化有一個最為直觀的體現者,那就是其主要的食品加工對象——雞,青島正大在雞身上可謂做足了文章。
“食材”和“食品”兩詞僅一字之差,但產生的價值卻相距甚遠,李瑞寒和他的團隊研究了“雞”的整體經營學。“研發部門研究了腿肉怎么做,胸肉怎么做,把雞的附加值做大。”李瑞寒說。別人看不起的雞骨架,最終在青島正大被鼓搗出名堂。公司先后研發出“凝香連骨脆”、“小熊伴嫁”等產品,徹底顛覆了傳統生產工藝和生產理念,一經推出便暢銷全國,使單一產品達到年銷售8000噸的成績。市場上很多類似的“凝香連骨脆”都是效仿他們的。而正大雞肉分割產品修整下來的邊角料,也進行了雞肉丸子的系列開發,真正“將一只雞的綜合利用做到極致”……如今,青島正大的生品毛利率在10%左右,調理品的毛利率超過15%,熟食毛利率則接近25%,對產品的精細開發和綜合利用奠定了青島正大盈利的基礎。
此外,對于精細化管理,李瑞寒還舉了兩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一,設備管理。當過部隊通訊工程師的李瑞寒,把部隊設備中的“關鍵部件小時管理”運營到企業設備管理中,就是不等設備出現故障停機了才檢修,而是每運行到一定時間,不管壞沒壞都要定時停下來檢修。這一方式引入設備管理中后,每月故障停機加檢修時間大為縮短,僅此一項每個月就至少挽回了50多萬元的損失。
第二,走出高產出、高耗能的誤區。青島正大過去使用重油燃氣,成本居高不下,曾經考慮用煤替代,但也因污染比較嚴重而放棄。后來企業引進了市政蒸汽,雖投資900萬元,但每年為企業能節約開支400萬元,兩年多就收回了成本。節電方面,青島正大將企業用電高峰安排在電費最低的波谷時段,雖然近年電費在漲,但青島正大的單位用電費用逐年下降約3%。如今,青島正大的辦公樓走廊里白天從不開燈,昏暗的光線令一些來訪者不太適應。“只要能看得清路就行,我們早已習慣了”,正大員工的解釋體現了李瑞寒精細化管理的無處不在。
此外,面對近年來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青島正大2011年年底引入引進了一套先進的自動掏膛設備,可以節約人力168人,平均每月節約費用25萬元。2012年企業簽訂購置合同,引入國內第一條全自動屠宰線……
像這樣一環套一環,在每個生產環節細摳可能產生浪費的漏洞,環環都節約的例子在青島正大可謂比比皆是。每一個細小環節上的改進,如同涓涓細流最終融匯成可觀的效益,體現在了生產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上。
與此同時,精細化管理,大力提倡節能節約降低成本,并不是以降低員工福利待遇為代價。相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人才爭奪是另一個戰場,能夠以事業、待遇、文化和信心留住人,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作為退伍軍人的李瑞寒,能夠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迅速從一個經營管理的門外漢鑄煉為五千人外企的當家人,除了他自身的良好素質和勤奮努力外,慧眼識人、敢于用人、善于留人也是亮點。如今的青島正大,在李瑞寒的帶領下,不少提拔自生產一線的生產科長已經為企業工作十年以上,甚至還有好幾名80后成為了重要部門的一把手,扛起了為企業開拓奮進的重任。
即便如此,李瑞寒認為企業現有的管理構架、能耗節約等方面依然還有很大的重組、改善空間。“細節決定成敗”,對于精細化無止境的追求,成為青島正大綜合效益源源不斷的泉涌,而通過精細化管理打造出的團隊和企業,無疑也具有了超強的戰斗力和執行力。
十年探索
也許,正是這種在工作上永不滿足、孜孜不倦的追求,成為了李瑞寒不停探索的動力,從而鑄就了青島正大行業內引導消費風尚的標桿角色。正如正大員工引以為傲的那句話:我們“經常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謀于前方能成于后,敢想敢做的李瑞寒也確實從不斷的探索中得到了回報。早在2005年,青島正大就已經開始了調整結構的銷售舉措,由最初的以出口外銷為主向內銷轉變,時至今日,青島正大的產品內銷量已經占到五分之四,此舉不僅有效地化解了后來全球經濟危機和外需下滑的影響,而且提前應和了中央“調結構”的經濟政策方針,為今日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8年之后的金融危機,國內很多企業又受到影響,恰在此時,青島正大苦練內功,加強管理,及時提高了利潤率更高、更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調理制品和熟食品的開發和銷售力度,再一次契合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提前做足功課,實現了利潤的連年攀升。李瑞寒坦承,對比企業的策略轉型,是青島正大在產品研發領域的先行一步。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更多人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科學,這就是所謂的消費升級的具體表現。因此對于食品生產研發,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經典的產品,如果一成不變,坐享其成,也難以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只有不斷改善既有拳頭產品并推陳出新,才能牢牢抓住消費者的心,體現出品牌不竭的生命力。因此,青島正大的產品有“四代”之說,即:銷售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概念一代。
如今的青島正大,榮譽紛至沓來:中國最大規模500家外商投資企業、中國畜牧百強企業、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肉類50強企業、中國屠宰與肉類加工行業百強企業、全國出口農產品基地標準化示范企業。僅2009年以來,正大牌食品就榮獲青島食品安全放心品牌、青島市民最喜愛的品牌、山東省名牌產品、中國白羽肉雞20強等榮譽稱號,李瑞寒更是榮登“山東食品行業十大誠信領袖”的光榮榜。
即便如此,絲毫沒有令李瑞寒停下積極探索、不但求變的腳步,他更看重未來,并為此積極謀劃。除了繼續加強研發,避免同質化競爭,提高企業自動化程度,多方面分析拓廣銷售渠道之外,青島正大一系列的大手筆已經初露端倪:2011年中,青島正大在即墨的新農村建設產業化項目奠基,該項目運用世界最先進的良種、技術、設備和管理,建設5000萬只肉食雞產業化項目和5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2012年11月8日,洛陽正大正式開工,此舉吹響了正大進軍豬肉食品加工行業的號角;此外,依托自身的地理優勢,青島正大籌資16億元建立的涵蓋火腿、面食、油炸食品和快餐便當四大領域的現代化食品工業園今年投產運營,年產能將達到20萬噸,新增屠宰能力2000萬只;加上原本在禽肉方面積累的巨大優勢,一個千家萬戶廚房航母的宏偉藍圖躍然而出,其年產值預計將比現在翻一番還多……
十年,在中國的傳統上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對于李瑞寒在正大的十年,有辛勞,更有成就,有遺憾,更有動力。然而,商場如戰場,商機如戰機,曾經軍營出身的他,如今馳騁在另一片不見硝煙的戰場,也許沒有更多的時間容他去慢慢回味總結;枕戈待旦,憑一腔勇氣與踏實作風,為自己的信念和更多人的期望去打拼,李瑞寒的“正大”之路將更加寬廣。 |